top of page
  • Ying

英华合璧——马守真 (Robert Henry Mathews)澳大利亚汉学家系列第一篇

关于马守真(Robert Henry Mathews)编撰英汉词典的这篇文章,我首发于2021年7月28日,文章发出后,澳大利亚驻中国北京大使馆前商务参赞杜大维(David Dukes)先生发给我这张照片,这是他一直使用并保存的《马守真汉英词典》的内封首页的照片,并附言“It was interesting for me to read about the background of my favorite dictionary. We lived with it as Chinese students.I have kept it for almost 50 years. I would be happy to sell any other dictionary I own, including the old Xinhua cidian from CR times, but not this one. I love it.”(读到这篇关于我最心爱的词典的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激动。我们当年作为一名学习汉语的学生,与这本词典可以说时刻相伴。它在我身边差不多快五十年了。手头的其他字典词典我可以卖掉,哪怕是老版本的新华字典,但是马守真的这本词典我绝对舍不得。对这本词典,我珍爱之极。)


在澳洲华人服务为我的“澳大利亚汉学家”系列开办专栏之际,请允许我与大家分享杜大维先生几个月前看到这篇文章的感慨和反馈。



一直想写一篇关于马守真,即罗伯特·亨利·马修斯(Robert Henry Mathews)的故事,自从2018年在整理澳大利亚新西兰汉学家名录这一项目中搜集到他的资料以来,不过,我总是在想该从何处说起。

其实,我在2019年7月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十一届跨文化研究国际学术双年会(the 11th International Academy for Intercultural Research Biennial Conference)上做的报告“谈澳新汉学发展(Sinology in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中谈到过马守真,当时,与会的一些同仁对此就蛮感兴趣的,特别是山西大学做对外汉语教学的杨佳老师。再以后,就是上周回到张家口与朋友崔月琴见面的时候,我们回忆起十七八年前去崇礼,看见在山沟里有一座塔尖高耸的基督教堂,谈起早年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我又讲到了罗伯特·亨利·马修斯,即马守真。所以,这是一个在心中留存了许久的故事。那,今天就从山坳里的教堂谈起澳大利亚汉学家罗伯特·亨利·马修斯——马守真的故事。

罗伯特·亨利·马修斯(Robert Henry Mathews)当年来到中国是missionary,不过,确切的说,他不是带着使命(missions not on the shoulders),而是满怀传播福音的热忱离开家乡来到中国的(full of passion and zeal),那一年(1908年),他三十一岁。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郊区弗莱明顿(Flemington)的罗伯特·亨利·马修斯父亲是来自英国伦敦的移民,母亲是生于澳大利亚的英国后裔。他在墨尔本职业技工学校(Working Men’s College of Melbourne)攻读石印术(Lithography),即平板印刷专业。读书期间,他就became interested in Christianity missionary work,尤其是到中国内地的传道工作(he was drawn to evangelism, especially the China Inland Mission CIM)。1906年,在二十九岁的时候,罗伯特·亨利·马修斯关闭了自己的印刷厂生意,从墨尔本来到南澳州的首府阿德莱德(Adelaide),接受为期十八个月的培训,主要以帮助当地的无家可归者为培训内容,历练耐心。


1908年的10月4日,罗伯特·亨利·马修斯启程前往中国,在上海做短暂停留后,直奔河南。至于他的中文名字“马守真”,是他在启程前在阿德莱德的培训期间取的,还是来到中国之后取得,我还没有查找到相关资料。只知道,从意大利的利玛窦(Matteo Ricci 玛第欧·利奇)在十六世纪末来到中国开始,几乎所有的西方传教士和许多在中国工作和研究中国文化的西方人都把自己的名字在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同化为中国式的名字,即姓在前、名在后,而且听起来也非常中国式,除了利玛窦,再如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朱塞佩·伽世狄郎涅),苏慧廉(威廉·爱德华·苏西尔William Edward Soothill)(【每日一书】0792.《寻找·苏慧廉》),等等。他们预期这样在称呼上的文化同化(cultural assimilation),也许能够给予他们在华的生活工作注入更多的融入感,然而,事实并非如想象的那样顺利。

在河南工作了六年,马守真于1915年被派往安徽徽州,即黄山一带。在那里,他经历了如在河南一样的困境,用他的话说就是“a peculiar lack of response to Gospel message当地人对福音出奇地缺乏回应”。不过,事情很奇妙,希望传播福音给山民的马守真虽然没有得到民众太多的回应,但是,徽州一带丰富多变的方言却使他对汉语的兴趣越发浓厚(Mathews’ interes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deepened due to the variety of dialects he encountered)。这,应该就是跨文化交流研究中经典的“涵化acculturation”案例!在安徽又工作了五年,1920年马守真的妻子Anne Mathews不幸逝世,1921年他又回到了河南,这次,马守真在冯玉祥的部队里任“the Christian General”,从1921年至1926年四年里,他也常常前往四川布道,1926年返回墨尔本做短期休假。

故事讲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如果马守真只是做传教工作,就不会被称为汉学家。事实上,罗伯特·亨利·马修斯——马守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时间前后加起来31年。这位生于1877年,在1970年以九十三岁的高龄逝世的热诚的公理会成员(fervent Congregationalist)虽然在中国的传教工作倍感受挫,但是,他在与中国民众接触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的对汉语的热爱,让他与汉学结下不解之缘。(从世俗的角度看,其实,马守真的传教工作还是很有成就的——冯玉祥将军信奉基督教就足以证明其说服力。但是,这不是基督徒的信念,这是某些文化圈的商人做生意的手段——搞定大Boss就搞定一切。当然,这,并不是这篇文章要讨论的话题。)


1926年返回墨尔本计划短暂休假的马守真,直到1928年才返回中国。马守真返回中国延迟,其实是受阻于当时中国局势的纷乱——在1926年至1928年的两年里,中国战事频仍,革命行动风起云涌——先是1926年7月初的国民革命军北伐,而后是转年1927年4月发生的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政变,接着是7月初汪精卫主导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然后是8月1日和9月9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但是,当局势稍微平息下来,马守真就返回中国,在CIM China Inland Mission在上海的办公室做英华词典的编撰工作,具体是对1900年出版的由英国新教传教士、翻译家、教育家、汉语研究专家、汉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廉·巴勒(Frederick William Baller)编撰的《汉英探析词典》(Analytical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做弥补更新,因为“rapid changes which have taken place in China”,“the influx of modern inventions and the advanc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having given rise to new expressions in the thirty years since Baller's dictionary. ”那段时期正是清末民初的中国,在政治和文化上,无论是自身的纵向发展,还是欧美经日本向中国的横向输入,新词语,新事物,新表达非常多,所以对一部三十年前出版的汉英词典做增补update是非常必要的。在增补工作中,马守真收录了7,785个汉字,做了104,400组词汇和例句,这本词典以他的名字“马守真”命名为“Mathew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马守真汉英词典》”。这本词典在1931年首次出版,1943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经过修正后再版,再版词典由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Yuen Ren Chao)做序。直至1984年,《马守真汉英词典》印刷发行了45,000本,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所有西方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学者人手必备。这本词典目前在中国的孔夫子旧书网上的标价是1,200元人民币,而且无货。估计十年之后,也就是这部词典的首版发售的一百周年纪念之际,可以在苏富比拍卖从120,000元人民币起拍。其实,目前市面上只有1943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再版的《马守真汉英词典》,而1931年的首版词典以及马守真当时的手稿,乃至整个CIM在上海的图书馆,在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全部毁于战火。

马守真在上海曾与自己的第二任妻子Violet Mathews以及其他西方传教士被日军关押在上海龙华看守所整整两年,处于阴暗潮湿倍感焦虑之中(in bleak conditions),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1945年回到墨尔本后,马守真受雇与澳洲国防部做档案资料整理和专业词汇的收集解读编撰工作,从开始的非全职(part-time)六年工作到后来的全职(full-time)六年工作,直至1957年在八十岁的时候退休。并且,鉴于他的贡献,墨尔本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授予马守真语言学博士学位。罗伯特·亨利·马修斯——马守真,一生的职业生涯和治学生涯也是非常励志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所有西方学习汉语和汉文化的人都在使用《马守真汉英词典》!罗伯特·亨利·马修斯——马守真,当年满怀激情来中国传教,而后却用自己整个的后半生时间向世界介绍中国,以汉英词典为手段。从时间的启点和贡献上,罗伯特·亨利·马修斯——马守真被尊为是澳大利亚汉学研究发展的第一人。

从马守真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跨文化交流的变幻多彩,吸纳不同的文化,人类社会有不同的文明形态,有差异,但是,更具共性。

阿德莱德·朱莹 (Adelaide Ying Zhu),2021年7月28日
此文为我们澳中同学会活动所做,欢迎留学澳洲归国和目前在澳大利亚学习工作的朋友,以及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朋友转发阅读互动。也请多关注我们澳中同学会。
9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青霉素与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故事

今早突然想写一篇这样一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是青霉素诞生之父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诞生140周年。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发现青霉素的有趣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即使不知道,随便一搜百度也可以了解到。但是,我今天在这里要讲的故事是青霉素和澳大利亚科学家的故事,这位科学家就是霍华德·沃尔特·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我们阿德莱德大学的著名的几

bottom of page